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
1002-2589(2015)03-0175-02
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既然诚是天道,人之道是追求诚,也就是说追求诚信是做人的根本。做人应该诚实,不讲谎话,不作弊;与人交往要讲诚讲信,言必有信,说到做到。这原本是做人的底线,只不过现实总是不遂人意,底线常常成了上限。现在的大家不能不生活在“不相信”中,不敢相信吃到嘴里的东西是绿色的,不敢相信穿到身上衣服是健康的,不敢相信住的房屋是结实的,不敢相信乘坐的交通工作是安全的。生活缺少安全感,这缘于整个社会缺失诚信。作为社会一分子,中职生自然不可以幸免,而特殊的成长环境,使他们在某些方面表现得更为紧急。因此,加大中职生的诚信教育势在必行。
1、中职生诚信缺失的成因及表现
1.中职生诚信缺失的成因
中职生的诚信缺失与生源关系密切。职业学校的生源比较特殊,所招的学生绝大多数是初中的学习困难生,其中相当一部分德育方面表现也欠佳。因为成绩差,这一部分学生在初中三年备受教师同学的冷落、父母的斥责,他们之所以能继续留在学校,只不过由于父母也想不出更好的去处。只须不出大事,几乎没老师拿正眼看过他们。父母也无奈,只好任之由之。因为长期的受冷落被忽略,他们在学习上日常都没能培养好的习惯。
中职生的诚信缺失还与职业学校的教育理念有关。职业教育主如果培养应用型、技术型的各类中等专业人才,在实质运作中很多学校总是过分强调人才培养的实用性、工具性,在教育思想上存在着紧急的功利主义倾向;在教育内容上,把专业常识和专业技能放到压倒所有的地位上,不看重入门知识特别是思想品德的教育;在课程设置上,虽然也安排了德育课,但德育的实质成效却不让人认可。缘由是多方面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没能解决德育实效性的根本问题:启发学生同意优良品质的内在需要,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判断和选择能力。德育教育侧重于理论,又停留于形式,诚信教育也只能是一种口号。
2.中职生诚信缺失的表现
中职生在学习上缺失诚信。不少学生没能培养好的学习态度,课前不预习,上课不认真,课后不复习,作业又不可以不交,最后只好一抄了事,四五十个人的班级作业有时也就两三个版本。到了考试的时候,为了不让父母过于失望,也为了奖学金,作弊则是屡禁不止。除此之外上课迟到早退、无故旷课,更是不足为奇,屡见不鲜,不觉为耻,有时反而津津乐道,更有甚者以之为炫耀的资本。
中职生在日常缺失诚信。与同学交往不可以坦诚相待,觉得同学之间本来就是借助和被借助的关系。在与老师交往中,有的学生也不真诚,表里不一,常常当面一套背后又是一套。为套取困难补助,不惜在老师面前装苦装穷,弄来各种证明;为评优评先,捏造各种先进事迹。对待爸爸妈妈也不例外,不只虚报成绩,有时为骗取更多的零烧钱,还常常编造各种莫须有些学校收费,向父母索要。更有甚者在学校贴吧等互联网世界里传播不真实信息,谩骂或攻击别人。
诸这样类的失诚失信现象,不可以不引起大家的关注。事实上,也只有知道中职生的诚信近况,才能找对诚信教育的立足之点,加大诚信教育的针对性,提升诚信教育的实效性。
2、教育方案
据调查,现在高中生对诚信内涵的理解程度与六年级、初二学生无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差异,高中生对诚信理解并未伴随他们道德思维能力的提升而有所加大,反而依然在六年级水平上停滞不前。而且目前国内高中生对诚信价值的看重程度明显低于小学生和中学生。这一现象的出现与国内高中没提供专门的、有针对性得诚信教育有密切关系(刘磊、傅维利、李德显、王丹《高中生诚信观状调分数查询析与改变对策》)。因此,借助各种教育途径,全方位传递诚信常识和诚信价值是很必要的。
1.学校在环境建设和管理工作中融入诚信教育
第一,要在校园文化中融入诚信教育。任何一所学校都有我们的校园文化,虽然各具特点,但其内核应是“诚信”,缺少了诚信,便没了存在的意义。在校园环境建设中,可以设“诚信专栏”,在校园中贴放诚信格言,在教室里出诚信板报,打造一个诚信的文化环境。在校园活动中,可以举办有关诚信的作文赛、辩论会,让学生在思辨中进一步加大对诚信内涵的正确认识和深入理解。在评优中要树立正面典型,用诚实诚信的榜样激励人。也可以举办一些有关的志愿者活动,引导学生在志愿者活动中塑造和确立诚信意识。只有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全程贯穿诚信教育,才能建构全方位多层次的诚信教育文化,形成“培养诚信,坚守诚信,实践诚信”的文化环境。
第二,完善“失信惩戒,诚信收益”机制,打造中职生诚信档案。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赏罚分明”的规范,诚信教育也不例外。在诚信教育中,必须要注意发挥它的调节用途,不只要从正面给以勉励,也要从负面给以惩戒,进而增强中职生讲诚信,比诚实的自觉意识。目前大多学校都打造了“德育量化考评规范”,可以通过这一规范对学生的失信行为加以惩处,量化分不达标,就失去评优评先、入团入党的机会。量化低到一定量时,要给以相应的处罚。当然在对失信者惩戒的同时,更要让诚信者实实在在能感觉到受益。因此需要打造诚信者奖励规范,从精神到物质多方面加以鼓励或奖励。如评选“诚信先锋”等,对于诚信的个人在学习、评优、就业等方面给予充分考虑,真的领会到讲诚信受益,充分认识到诚信给个人进步带来的是好处,而不是老实人吃亏。同时无论是学生遭到惩戒还是奖励,都应为他们打造相应的档案,记录他们的诚信轨迹,以此督促中职生看重诚信,自觉地讲诚信,主动维护自己好的形象。 2.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诚信教育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指出的“学校的目的应该是:年轻人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仅仅用专业常识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们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可以成为一个和谐进步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热诚的感情,那是最根本的。他需要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鲜明的分辨力。不然,他――连同他的专业常识――就更像一只受过非常不错练习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进步的人”。要让学生成为一个和谐的人,在课堂教学中渗透诚信教育非常重要。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抓住所有机会,结合各学科特征,在课堂教学及课后作业中融入诚信教育。可以通过德育课,让学生认识到:在法治社会里,诚信不止是道德问题,更是法律问题,假如违背就会遭到处罚和制裁。也可以借助语文教学引导学生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从出色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知道诚信是大家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还可以借助专业实训课,教育学生在实训和作业中要诚实,认真对待每个步骤和数据,要通过自己的训练和努力换取成就。总之,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工作之本,每一位课任老师在课堂上除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常识,培养学生的素质外,要对学生进行一些显性的或潜在的道德教育,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特别要突出诚信教育,促进学生全方位进步。当然言传的同时,不可以忽视身教,要用教师自己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务实的科学精神影响学生,树立榜样。
3.学生要在自我教育中强化诚信教育
无论是学校在教育活动中的融入,还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渗透,都需要落实在学生的学上,教育追求的目的和结果也肯定是由学生这一主体体现出来的。由于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更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并推进教学活动。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该注意结合生动的案例、身边的事实引导他们经验之谈诚实诚信的奖与罚,在心灵产生震惊的同时,深思自己,从心底里激起出学习的需要,求知的渴望。
在这种情形下,教育者可以顺势结合社会或日常的实质,举办有关诚信的辩论赛,也可在校园贴吧里展开有关的讨论,让学生畅所欲言,在考虑中达到自我教育,树立诚信标准,加大自律力,并在自律和他律的一同用途下内化诚信理念及追求。同时,也可通过“诚信作业”、“诚信考试”等宣誓活动进一步强化诚信教育。
4.社会要形成诚信的风气
伴随国内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价值观的多样化,社会不正之风飞快弥漫。人与世界的关系慢慢变成了物与物的关系,在社会每个范围都出现精神物化的现象。现代中国人精神的物化不但使自己失去了精神家园,而且迷失了生活的意义,他们可以毫无顾忌地对待自然、对待社会、对待自己。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某些人不在乎把毒奶粉卖给孩子吃,把治病救人的毒胶囊卖给患者用,制造着各种带毒的东西卖给其他人,同时自己也享用着其他人制造的带毒物品。假冒伪劣、欺瞒敲诈、唯利是图这一系列极端现象紧急扰乱了社会正常的经济秩序,出现了紧急的诚信危机,这种危机也渐向学校蔓延和渗透,对中职生的诚信教育产生非常大的负面影响。
作为年轻人初期的中职生,还处在人格化的过程中,比较容易遭到外面的影响和异化的魅惑。好的社会诚信环境对中职生正确诚信观的形成十分要紧。所以解决中职生的诚信问题,仅仅靠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根本的方法要在整个社会形成一种诚信环境,在全社会范围内打造诚信规范。使诚信观念在社会规范的规范下获得它合法的基础,这才能从根本上使诚信观念在多样化社会中成为大伙一同遵守的社会底线。只有如此,对中职生的诚信教育才能更有实效性,才能把中职生塑导致为将诚实诚信内化在心、外化为行的合格学生。
总之解决中职生的诚信缺失问题,仅仅靠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多方面综合施教,逐步构建健全的教育体系,从根本上落实诚信教育。